技術管理觀點
技術管理觀點
技術管理之三(3):目標與發展策略
0:00
-4:26

技術管理之三(3):目標與發展策略

討論完團隊核心價值觀,接下來就是設定目標與發展策略了。通常組織都會有長期目標與短期目標,會經過組織的核心價值觀取捨之後,收斂成 2-3 個項目,再針對這些項目發展策略。

管理學上目標管理的方法有很多種,常見的是 KPI 與 OKR 的方法。我的經驗是,在軟體技術管理這部份,用 OKR 會比較適合。主要的原因是:

  1. 軟體的產出不在於時間或是生產資源的投入多寡,很大一部分是靠人才的發想、討論與溝通後產生的。

  2. 軟體的變化快,採用 OKR 可以再不更改目標與衡量指標的方式下,動態調整達成目標的手段,避免「時代變了而工具或方法無法改變」的問題。

技術部門承接公司的目標,找出關鍵的績效結果指標後,接著便是擬定策略來協助公司達標。通常技術管理的策略可分為「事」與「人」的策略。

  • 事的策略:根據公司目標,提出適當的方法、需要建置的系統等來支撐組織完成目標。舉例來說,如果公司的目標是媒體事業的營收要增加,而關鍵結果為流量增加 20%,那麼技術策略可能就是提升服務反應的速度,或是降低使用者跳離率等。
    上週談的與時俱進的架構選擇也是一種策略,適用在公司需要推出新產品,或是需要開拓新的客戶的時候,我會採取的技術策略。

  • 人的策略:包含招募的策略、團隊組成的策略以及外包的策略等。人的策略會跟公司目標與資源(白話說就是公司有多少錢)有關。舉例來說,要達成公司目標,可能會需要 APP 工程師或 AI 工程師;從市場上找符合所需職能,且略懂這個技能的人,當然會比現有的人去學習來的快。或是這個事情用外包的方案,能更快的達到效果,成本更低,那麼可能會選擇外包開發。

分享一個我之前的經驗。公司需要開發一個新的產品A,核心的功能內部團段已經開發了,但缺少一個介面可以讓管理人員方便的操作與經營,所有的經營行為都必須透過工程師來操作進行。在此同時,內部的團隊正忙於一個新服務B的上線,因此暫時沒有餘力來製作這個介面。這時候有兩個選項:

  1. 新服務上線後,回頭來開發管理的介面

  2. 將管理介面外包給其他單位開發

經過評估後,產品A的管理介面若提前上線,可以讓公司節省許多經營上的成本,解放工程師的時間讓他們投入服務B的開發1,讓兩邊的速度都可以提升。經過評估後,整個案子的效益(扣掉外包的成本)可以超過 50 萬元以上,因此外包會是一個很好槓桿效益的手段。

競爭策略的擬定

著名經濟學家麥可·波特在1996年提出競爭策略這個概念。波特認為,競爭策略就是「大家都朝不同的方向上競爭,你選擇你自己的目標,和自己競爭,而別人選擇他們的目標,和他們自己競爭。」

也因此,競爭策略的核心思想,就是創造一個無可取代的地位。任何競爭者,沒有辦法在同樣的地方,或者用同樣的方法與你競爭,公司才能長期獲得成功。這個概念,與中國樊登讀書的創辦人樊登在《低風險創業》一書中提到的「秘密是最好的抗風險武器」的觀念是相同的。樊登在書中提到了六種好秘密:

  1. 資源

  2. 科技

  3. 運營能力

  4. 品牌口碑

  5. 價格

  6. 用戶

其中「科技」便是技術策略擬定的重點。透過選擇適合的技術解決方案,可以讓達成目標的路程既快、又好,團隊也能開心。更長期來看,能夠建築「技術壁壘」,例如高流量高併發的處理、高頻交易核心,或是收集夠多資料以進行機器學習等,會讓其他競爭整無法在同樣的技術領域,或是用同樣的技術方法來競爭,進而達成公司營運上的優勢。

因此,了解自己組織的優勢,針對未來的目標規劃技術的藍圖,以確保公司長期與其他公司上的競爭能取得優勢,是一個合格的技術領導者所需的重要能力。


接下來,固定每週一會推出一篇文章,如果你對技術管理也有興趣,歡迎按下面的按鈕來訂閱電子報喔!

如果你有興趣跟我聊聊關於技術管理,也歡迎到 calendly 跟我約個時間聊聊!

1

外包還是需要跟內部工程師溝通,所以不會完全不需要內部資源,但可以節省很多,或是讓關鍵的人手能空下來(例如可以安排技術主管/架構師跟外包對)。另外外包管理也是一個專業的技能,之後有機會再來跟大家分享。

0 Comments
技術管理觀點
技術管理觀點
關於技術管理的觀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