技術管理觀點

Share this post
技術管理閒聊:雙軌主管
techmgmt.substack.com

技術管理閒聊:雙軌主管

Jui-Nan Lin
Mar 7
2
Share this post
技術管理閒聊:雙軌主管
techmgmt.substack.com

通常在講到管理的雙軌制,是指職業生涯(Career Path)的雙軌,也就是在同仁職涯發展時,分為專業職和管理職兩種。不過這次我想討論的是管理方式的雙軌,也就是「人員管理者」和「工作管理者」的概念。

在VUCA變化快速的時代,一個主管要負責的面向變得非常的多元。主管除了要在專業技能上持續進步以外,還要在人員心理、組織目標、財務、法務等各種面向都有涉獵,更不要說專案管理與對外溝通能力了。因此,很多主管都有疲於奔命的感覺,更不要說當遇到目標衝突的時候,需要討論並釐清目標了。

技術管理觀點
技術管理之一(5):晉升
Listen now (4 min) | 如何管人是技術管理的一個專業項目,是需要大量學習、練習之後才能有好的成果。 我認為管人主要有四個面向需要注意:面試、報到、培育、工作績效評估(晉升&淘汰),今天想跟大家分享晉升這件事。 晉升的原則 有的公司會把晉升和績效考核綁在一起,例如設定需要績效在前50%才能晉升。我覺得這樣的原則並不適合工程師。當然,晉升要有一定的績效門檻,但績效在後面的同仁並不表示他不適合這個職務,也因此需要有晉升的管道。而績效在前面的同仁,可能也沒有滿足下一個等級的職務需求,他可能除了績效的量化指標外,也還需要投入更多在績效的質化指標或者是非績效的指標上(例如說在公司內的影響力)。…
Read more
9 months ago · 1 like · Jui-Nan Lin

在軟體這個領域,人員管理與工作管理,我認為是兩個不太一樣的面向。在《晉升》這篇文章內,我提到了「專案管理職」的概念,把人員管理與工作管理分成兩個角色,地位相等,互相密切協調。

團隊管理職與專案管理職

這樣的「雙主管」管理模式,有以下的特點:

  1. 領導的組織不同:團隊管理者領導的是一個相似技能的團隊,例如同樣是軟體工程師,或是同樣是視覺設計師;工作(專案)管理者領導的是一個全功能(Full-functional)的團隊,包含內部員工與外包商。

  2. 負責的範疇不同:團隊管理者負責「人」的各種能力、包含招募、考核、升遷與調動,協助同仁作職涯規劃,需要負責人事預算;工作管理者負責工作的設計、計畫與分配,也包含專案預算(成本與收益)。

  3. 團隊組成策略不同:團隊管理者根據組織的需求,到市場上尋求適合(包含技能與文化)的人,並透過訓練來提升人的技能;工作管理者到各個團隊說明專案計畫,並爭取優秀同仁加入專案團隊。

  4. 績效評估的方式不同:團隊管理者評估的是能力,而工作管理者評估的是在專案內的成功與否。能力提升是讓同仁持續成長的重點,而專案成功則是讓公司能持續成長或成功。

透過將傳統主管的職責一分為二,除了降低主管的負擔,讓一樣是人的主管可以專注在一個方面把工作做好以外,也讓團隊有更多不同面向的輸入,能激發團隊學習與成長的動能。

不過我認為雙軌主管也不會適合所有的情形。不適合的狀況例如:

  1. 組織小,團隊裡每個人都承擔一些管理的職責

  2. 公司工作性質穩定不會有太大的變化:已經固化的流程是效率最高的,重複作已知的事情就能讓公司繼續成長,所以 Don’t fix it if it ain’t broke.

相對傳統的管理模式,雙主管的方式還是一個嘗試中的方法。員工多達三萬多人的澳洲電信(Telstra)正引入嘗試中,後續的成效還可以再好好觀察。


接下來,固定每週一會推出一篇文章,如果你對技術管理也有興趣,歡迎按下面的按鈕來訂閱電子報喔!

如果你有興趣跟我聊聊關於技術管理,可以加入我的 LINE@,或是追蹤技術管理觀點的粉專!

Share this post
技術管理閒聊:雙軌主管
techmgmt.substack.com
Comments

Create your profile

0 subscriptions will be displayed on your profile (edit)

Skip for now

Only paid subscribers can comment on this post

Already a paid subscriber? Sign in

Check your email

For your security, we need to re-authenticate you.

Click the link we sent to , or click here to sign in.

TopNewCommunity

No posts

Ready for more?

© 2022 Jui-Nan Lin
Privacy ∙ Terms ∙ Collection notice
Publish on Substack Get the app
Substack is the home for great writing